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轉腿與外板加壓 ski初學者的兩種教法

那天,一個滑雪群組裡面討論到ski初學者的教學中,轉腿與外板加壓兩種作法,一起參與了討論,把對話整理成了這篇文章。

ski初學者的教學中,一開始的全制動轉彎(或稱犁式、A字、八字等等),一般有轉腿或外板加壓兩種教法,轉腿自然就是4大技巧中的Rotary,外板加壓的定義倒是模糊了些,可以是edge或壓力控制、重心轉換,在APSI中,我們強調的是兩者皆有,一個融合的概念,我想各家滑雪單位應該也沒有人認為只要其中一者就可以轉彎吧。

回到教學上來說,我覺得剛剛有位朋友說得最得我心,他說到,站距寬用加壓,站距窄用旋轉,我也獲得同樣的觀察,但我認為實際上,這是地形的結果,也就是說,在一個學生較沒有自信可以控制的地形,或者我們可以直接說,一個比較陡的坡,要安心的控制速度,學生自然傾向一個寬一點的A字,反過來,緩坡,一個速度累積慢的坡,窄一點的A字,才有可能被學生使用。因為,我們別忘了,在教導轉彎之前的學習歷程中,學生學到的,就是A字煞車,所以對他們來說,控速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大A字,所以寬窄的A字其實是學生對坡面的自然反應。

所以回過頭來,當今天一個教學者,認為轉腿比較重要的時候,要成功的教學,一定要搶到一個和緩的平坡教學,不然,學生無法克服心理恐懼,變成大A字,腿都張到最開了,根本沒有空間轉腿。同樣的,反過來說,有時候,場地擁擠,被迫要到比較陡一點點的坡教初學者,教練用外板加壓,或者說,重心轉換,反而更能得到效果。在澳洲體系裡面,場地的選擇非常重要,甚至一度我覺得,其實教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選擇場地了,但實際上是先對理論有充分了解後,才能選對場地。




所以回到兩種教法,我認為兩者都很不錯,但不同的教學場地,會有不同的成效。譬如說好了,我在澳洲perisher的smiggins教學,有魔毯,有緩坡,有j-bar,完美的教學場地,我想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每天換一種都可以。

但上一季我在苗場,最一開始有個很平的坡,但是要爬,再來的坡是最簡單的纜車下來,就有點陡,是連大A字都有點吃力的狀況。是一個只用轉腿或外板加壓其中一種教法都無法順利教學的場地。而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先在平坡練習簡單的A字煞車,單邊轉彎,了解轉彎是轉腳,並且移動重心,但主要強調在轉腳,之後就搭纜車上去,一下去後,練習橫滑斜切Traverse,因為,對於初學者實在是太陡了,Traverse可以有效的幫他們渡過這些陡坡,再來,這是個十分有效將重量平衡在山下腳的訓練。來回traverse三四趟之後,學生自然能理解重量要平衡在哪一邊,然後,也比較能適應坡度了,而我們也渡過了陡坡,這時再重新開始回到A字轉彎,練習轉腿,而我會要求他們在彎與彎的中間接上剛剛那些Traverse的動作,確保重心的移動,自然而然就會轉彎了。

一個優秀的指導員除了對於滑雪理論與教學理論要有充分了解,更要能會按照每個場地設計一些教案,以去因應該場地的地形、學生未來的挑戰,而不是照本宣科,一套教法走天下。

畢竟,滑雪教學的目的,是讓學員不用在依賴我們,可以自己去滑,所以指導員的工作就是安全、開心且有效率的,達成這個目標。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你是是如何入門滑雪的呢?

近年來滑雪運動十分熱門,但一般台灣人是如何入門滑雪的呢?

按照我覺得最好到最壞的排序來一一介紹吧。



不得不說,最佳的應該是參加專門三天以上的滑雪團吧。雖然在還是有些如前置成本這樣的問題在,也就是有不知道會不會喜歡之下花一筆不小的錢與假期。為什麼這樣最佳呢?一般來說,在有教練下,初心者的進程,狀況好第二天就可以自力滑雪享受樂趣,狀況不好第三天應該也可以得到許多成就感,三天的旅程多半是苦盡甘來、倒吃甘蔗。同時旅程的會認識一批好友,有同梯扶持、有前輩效法、有師長指導,學習的路上都不會孤單,也比較不容易迷失方向。

類似的還有,跟會滑雪的朋友一起出門滑雪,很多留學生就是這樣學會的,雖然可能天數稍短像是兩天,或者缺乏專業的教練。(但台灣的滑雪團教練是不是真的全部都比朋友互相教專業,這種會引起戰火的話題,我還是少說一點。)

自己去找滑雪學校也是不錯,行程的安排上比較彈性,但相對來說要準備的功課也就比較多。滑雪畢竟是一項陌生的運動,在初期有比較好的規劃與長天數的學習總是比較容易上手。



再來是在雪場工作自行摸索、老鳥帶菜鳥學滑雪。相對上面專門的滑雪旅遊,在雪場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省去了住宿成本,但雪票、雪具等等對這些窮背包來說又是另一個沈重的成本,很多人在此就裹足不前,但在此我要討論的是那些已經花下重金,買雪票雪具滑雪的背包。由於窮,所以根本不可能花錢去滑雪學校上課,就我記憶所及,除非是在雪場工作有免費的課可以上,不然我還真的沒有印象有哪些背包真的花錢去上課。主要都是透過在地的老鳥帶菜鳥來學習滑雪,當然教的好與壞,就看你遇到怎樣的老師了,還依稀記得有個老鳥教菜鳥SB轉彎是說「用眼神」,這就有點讓人白眼了,不過也是有人很幸運可以遇到專業的國際認證指導員免費指導,所以這很看運氣。而老鳥多半都是免費授課,大方的犧牲自己的滑雪時間教人,這種推廣滑雪的精神倒是十分可貴。

相對有遇到老鳥的幸運菜鳥們,有些孤兒背包就比較可憐了,從頭到尾自己摸索,可能買到相對太硬的雪板、不合腳的雪鞋、沒有著裝的基本知識、SB binding扣環預留過長扣到底腳還是鬆動的導致膝蓋扭傷、鞋子沒穿緊腳踝扭傷,各式各樣的鳥問題,在他們滑了一個月之後都還會陸續發生。

這類的背包學習滑雪,由於是缺乏體系的教學,所以有些人就算雪感很好,但可能還是會犯一些基本錯誤,又或者進步緩慢,每週滑三天,季末還是後刃落葉飄飄全山等。但是另外的,由於在雪地時間長,也是很多人一旦接觸體系教學,很快就可以成為技術優秀的滑雪者。



再次者,大概就是盛行的體驗滑雪吧,大概是指出國旅行的其中一天或半天安排滑雪活動,但由於經費的短少,器材多半只是堪用,教練水準低下或者師生比誇張的低,一比四十以上之類的。有些人學的會,有些人學不會,這很正常。但由於時間短到學會全制動大概就差不多就沒了,由於沒有雪票,也要花很多時間在爬坡。不過神奇的是,以我過去在五龍的經驗,這些人都還爬的滿開心的。至於會不會再回來滑雪,這就不一定了。

但還有些人體驗滑雪是不安排教學的,這些時候我都很希望他們沒有雪票。不過,人定勝天的,他們可能有雪票,甚至還能把雪板穿上,從坡上衝下來,以旁觀者都會驚呼的方式落地,然後人以奇怪的姿勢扭曲,器材散落最好,沒散就要叫巡山員了。

不過也是有些人的體驗滑雪可能不會是這麼的戲劇性,而是我之前說的「拿起雪具,拍拍照,穿上雪具,拍拍照,用杖原地移動,又繼續拍拍照。」


看完上述的入門方式,也許你可以想想你的滑雪歷程中,是不是有一樣的狀況呢?但無論如何,讓我們繼續滑雪吧。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為什麼我們熱愛滑雪...

這是一篇網路上的文章,雖然情境跟台灣的我們不太一樣,但我還是很喜歡,稍稍翻譯了一下,與雪友們及即將成為雪友的你們分享。

-----------------------

為什麼我們熱愛滑雪...

「若不難,那人人都能做到。而困難,成就它的偉大!」(If it wasn't hard, everyone would do it. It's the hard that makes it great.)這是一部描寫二戰期間女子棒球電影,《紅粉聯盟》(A League of Their Own)中湯姆漢克的台詞。“我認為它也能適用於滑雪。

上雪道滑雪,要克服許多的步驟,但對於我們這些從小,身高比雪杖還矮時就開始滑雪的人來說,是一件簡單的事。

首先,往滑雪場的路。沒幾個人有幸可以住在雪場旁。你踏上你的遠征,從把所有的滑雪用品塞進你的車開始,並試圖克服漏東漏西的感受。

那是二十多公斤的裝備,包含你需要的一切。像是:安全帽、雪靴、雪板、護目鏡、雪票、手套、現金等等。一個設備齊全的滑雪者需要一個童子軍的心態,來準備行囊。

啟程,通常在凌晨時分。路上多半是下著雪——這值得慶祝,但也表示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在一片白雪霧茫茫中駕駛(是要以一個一點也不急著去滑雪的心態來開車?)。

到了雪場。找停車位不是個大問題,但穿著亮橘工作服的交管人員會將你引導到一個離雪場大廳很遠的位置。你試圖在停車時,留下一些空間讓上述多如牛毛的裝備可以從車內拿出,但在交管熱切地指揮之下,下一個渴望滑雪人立馬把車卡了進來。


當你卸下你的行李後,要不扛著雪板、雪杖與雪靴到雪場大廳,又或者你可以像那些忠實雪友般在車旁穿雪靴。想辦法單腳平衡,然後努力把腳塞進那僵硬的塑膠雪靴中,這是每個滑雪者都要會的體操。無可否認,我們不止一次,不小心地把只穿著襪子的腳,踏進了骯髒的停車場泥雪中。



如果不夠熟練的話,扛雪板會非常滑稽。這成就了許多華倫·米勒(Warren Miller)的影集。優雅鎮定的扛著身高般長、具有鋼邊的雪板,這不是生下來就會的。

現在,你掏出了一天的工資,在售票窗口買纜車票,小心手套不要掉在雪地上,或忘在櫃檯。把雪票繫在身上,並確保它以後不會在你的臉上拍打。

接下來是艱苦地爬到纜車站。為什麼最近的纜車站往往離雪場大廳還有三層樓高的坡呢?

接著你單腳平衡,用雪杖敲除另一支腳雪靴底下的黏雪,及每一位優秀的滑雪者都知道binding正確扣上的清脆聲。

你通過纜車的圍欄,滑過“wait here”到“load here”的告示牌,並小心那400磅重的椅子撞上你的膝蓋後方,而你搭上吊椅。諷刺的是,七個滑雪者責任其一是,有上車,搭車和下車的搭纜車能力。但真的有誰有問過纜車員的幫忙嘛?深表懷疑。

經過迅速爬升後,你下了纜車並像你的母親教你「兔子出現穿過洞,輕輕抓住胡蘿蔔。」一般的把雪杖套在手掌中。

總算,你滑雪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你飄滑過絲滑柔細的雪。引力使你往下坡加速。風切過耳邊響著。纜車票抖擻,滑在閃閃發亮的白樺林間,穿過挨著雪的松。加速、大膽的挺腰而果敢的流暢入彎,感覺G力的反饋把你彈入下一個弧中。此刻,你想起你為什麼滑雪了。沒有其他感受可以取代,它就像俯衝飛行,如此地令人振奮。

在接下來的纜車的隊伍中,你看到熟悉“每週末同一時間”的臉並交流滿足的笑容。搭上去,向下滑,然後跨張的不斷重複。在一天結束等著你的是佳釀與溫泉,在那裡,你可有一整天的滑雪可以說說笑笑。啊,滑雪。沒有人說簡單,但肯定是甜的。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北海道星野(Tomamu)滑雪場介紹


這篇文章寫於2014年3月,之後雪場雪道有些變化,本文僅供參考,有機會我會寫新的評論。


※總評
簡單來說,山有點小,雪場還ok,雪場外也還ok,就是只是個還ok的雪場。因為人少是個適合家庭與練習的雪場。初嘗滑雪者滿適合的地方。

※雪場部份
2013/2014雪場地圖 http://ppt.cc/vTTv
整個雪場原本應該是中型雪場,但是關閉了一些纜車,大概只能算是中小型吧?滿可惜的。

即便如此,整地雪道從初中高級的雪道都俱全,唯獨纜車站離坡腳有點遠,部份雪道會太平卡住,站著等加速的距離還滿長的。環山道景色優美,坡度不難,且寬廣好走。

未整地雪道有五、六條,但是因為遊客不多(或者大家都走樹林),所以多半是不規則的小moguls,較少比賽型的整齊moguls道,大概是太常下雪了,夜滑10號纜車下來走右手邊有條未整地,那裡會有條zipper line。

off piste都有樹,由於人不多,所以不會很快就變成亂雪,坡度都夠陡,不太會卡死。

feature(人造地形?是這樣用嘛?)滿多的,有個還滿有規模的park,也有一個大型半管場地,還有很多家庭park,像是cross場地與大小型wave,還有一個小森林跟小蹺蹺板可以玩。

※個人觀點
初心者Lv1 四顆半星,學習場地還行,學會後也有樂趣,不滑還可以觀光。三天差不多剛剛好。
初學者Lv2~3 練習或學習都很適合,人也不多,來這就好好練習別想逛山吧。
中級者Lv4 滑一天就可以把正規雪道走完,剩下就練習或者去觀光吧。
高級者Lv5以上,可能就要看雪好不好,能不能天天泡在樹林裡了,或者利用人少雪
面不亂,瘋狂練carving吧。

※雪場之外
Tomamu由於是渡假村形式,住宿就是住雪場內,ski in ski out,餐廳的選擇滿多的,也不算貴,有餐券還可以當大爺,不會太受限就是。
推薦餐廳,餐廳街伸太、湯咖哩(等很久)、雪道上山中小屋。
另外星野本身是台灣人熱愛去的觀光景點,水之教堂、冰之教堂、室內海浪、木林之湯,這些設施晚上也可以利用。
前往星野應該可以搭巴士,火車也有一站就叫tomamu就直接到resort裡面。
外面很荒涼,沒有便利店,建議進來前先採買好要吃喝的東西,尤其是酒。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認識學員與他們的目標

之前提過少說多滑,這篇又是乍聽之下相反,但實際上不然。

各位中級班以上的學員,想一想你上次的滑雪課,指導員有問你想要學些什麼嘛?然後跟你討論課程規劃?還是就讓你跟著他走呢?

在澳洲滑雪教學的流程中,自我介紹後,再來就是認識學員與他們的目標。學員們是怎樣的人,而他們到底要的是什麼?是隨便滑滑但重點是看看風景,還是想要進步、「play a sport」,而進步又是哪方面的進步,是可以滑更快、還是更陡?是更多花招?還是姿勢更優美或更省力?

學生想學carving時,就和學生一起早起吧!
對於幾乎每次滑雪都是全程都有指導員陪伴的台灣學員,這確實是稍稍難以回答的問題,但是這不代表指導員就不用去挖掘這些學員的目標,然後就逕自的帶著學員滑著他想要的雪道、想要的彎,雖然多些里程數、多些體驗也是會進步,但這是學員要的嘛?況且,連指導員自己對於滑雪都會有偏好了,怎麼可能學員會沒有呢?總不能因為指導員自己喜歡粉雪又穿寬板,就問都不問直接帶學生去衝鬆雪樹林吧?如果學員是喜歡大轉Carving呢?

正式上課前,花些時間跟學員聊聊他喜歡怎樣的課,想要學些什麼東西,想從這堂課帶走些什麼?如果學員沒有太多想法,也可以提供一些今日特餐,像是「昨夜下大雪,今天練小轉,去powder hunting吧」、「一早雪場沒人,滿適合練carving的」或「天氣很好,上gondola看風景吧?」但務必務必要先確認過學員的想法,有些學員覺得逛山很無聊,反而喜歡在同樣的雪道上不斷練習動作,指導員卻因為天氣好帶他去逛山,這樣並不適合吧?

如果可以,試著把學員的目標與今日特餐結合在一起,形成今日的主題,而多天數的團,甚至可以安排更長天數的課程計畫。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每一堂滑雪課也會是獨特的,雖然初學者的課程多半就是那樣,大同小異,但指導員還是要去挖掘每個人特殊的地方,找出最適合每個學員的課程內容。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搞清楚到底你要學員做的事情是在做什麼

很多滑雪指導員非常愛用drill,像是滑板車、壓膝蓋、小茶壺、造飛機諸如此類的。

我常常看到有些指導員會連滑雪教都不教,就直接讓學員做drill,我總是納悶,到底是為什麼?我想學員來滑雪是希望滑得漂亮優雅,而不是彎腰駝背翹臀壓膝蓋,當然這些drill都有它們可以幫助滑雪的地方,但絕對不是反客為主吧。

雙板滑雪中,一開始穿單板練滑板車的目的是什麼?熟悉滑行的感覺並且維持正確的站姿,所以應該是站在板子上,自由腳在後面把身體往前推。怎麼我會看到某些指導員跟他的學員是站在自由腳,把穿板子的腳往前推,像走路一樣呢?訓練走路與後坐嘛?

上一篇超短篇我說過,少說多滑,這篇的結論乍聽會有點違背,但實際上是一致的,我認為指導員要簡明扼要的說明每一個動作的各個要點,從what、why、how或者該項動作應有的速度、該動作要體驗的感受等等,至於動作本身的物理原理、人體結構等等更深層的理論可以等到上纜車後再去賣弄自己的教練專業。

簡言之,搞清楚到底你要學員做的事情是在做什麼。然後什麼時候需要做這個,做這些需要怎樣的場地、怎樣的程度甚至怎樣的裝備。

不過話說回來,那種千篇一律只是一種說法,連理論與drill都不懂,只是依樣畫葫蘆的教練,我想就不用多做評論了。

--------
好段時間找不太到寫網誌的意義,所以好一段時間沒有寫文章。

雖然現在還是想不到,但有點如鯁在喉,所以還是來po個短篇。
--------
圖片是某團體帶著學員搭上第三高速,然後一路扛雪板走去龍纜。(到底為什麼不去搭巴士呀...)